資料來源:《哨船頭街報》第15期
文:哨船頭街報編輯小組
圖:哨船頭文化工作室
基隆的「田寮河」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運河,古早的名稱是「田寮港」,即使是今日,大多數的在地長者仍習慣稱她為「田寮港」(漢人閩南語「河」慣稱為「港」)。她是從源頭槓子寮一路迤邐流經信義區、仁愛區至中正區的基隆港入海。
最早田寮運河的開鑿工程是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期,是基隆港築港工程的一部分。日據時期於1899年展開基隆建港工程,因田寮河流經市區,地勢低下。每到兩季常積水成災,因而在1907年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填埋地勢低窪區與海面成為新市街土地,運河兩旁也成為日本人聚集居住的地方,河水清澈,魚蝦豐富,更是划船競技的好地方。
光復後,台灣自六十年代起,經過土地改革與政府鼓勵投資,逐漸的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各項建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爾後的十大建設加上越戰爆發,美國向台灣購買物資,此時台灣的各項發展一片欣欣向榮,各項材料需求殷切。
上圖這張1970年代田寮河照片,河面兩側浮滿了大原木,只餘河道中央可供船行。這眾多的木頭都是從東南亞進口準備加工用的原料材──柳安木,因台灣原生種的高級槍木、杉木等…被日本人砍伐殆盡,運送回日本。因此建材加工等原材料只能靠進口。當時田寮河上成排飄浮的原木,是基隆人四、五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至於為甚麼原本要泡水?有人說是為了避免木材乾裂受損,防止蟲害,而且油脂豐富的樹種,可藉由泡水來延長保存年限。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基隆故事】李欽賢〈基隆照相簿--岸田吳服店〉
資料來源:基隆市文化局《文化開傳》2016年9月份專欄文章,作者李欽賢
今天基隆義二路與信二路交叉口的轉角處,日本統治台灣的年代是一家百貨店,叫做「岸田吳服店」。這幢建築物現在仍立在原地未更動,只是歷經數度轉手,戰後有過經營伍中行、小上海酒家或婚紗店等不同的商業類型。它是一九一0年代基隆紅磚期建築唯一碩果僅存的經典作品,同時期的基隆驛和基隆郵便局等皆迭經改建,紅磚與白泥是主要特徵,只是三角形屋頂女兒牆毀損剝除,其餘立面壁體沒什麼改變。
刊頭圖像是日本時代的老照片,其實是半官方機構出版的宣傳明信片,為展現統治的建設成果而發行。基隆築港工程帶動人口驟增,基隆也開始進行都市計劃,闢出棋盤式馬路,規定街屋要有騎樓(亭子腳),街道兩側埋設下水溝及自來水管,更重要的是樹立電線桿和路燈。義二路彼時稱「義重町」,是基隆都市計劃的模範街道,所以選中義重町街景做為風景明信片的要角。
義重町的最亮點就是「岸田吳服店」。請看三角形女兒牆牆面的大「キ」字,即「キシタ」(岸田)取頭一字作代表。為什麼稱作「吳服店」?據説是古代魏蜀吳三國時代,日本與吳國有貿易往來,從吳國傳來的高級布匹料叫吳服,直到江戶時代凡專賣和服布料的賣店,統稱「吳服屋」。
台北「新光三越」是與日本「三越百貨」合資的大型百貨公司。「三越」早在十七世紀中葉就創業了,原名「三井越後屋」,當江戶時代中後,吳服(和服布料)在庶民階級間開始普及之際,三井越後屋在江戶(今東京)開業,非僅賣場大,且實施不二價,近代以還轉型為百貨店,並縮寫更名為「三越百貨」,持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歴史。
這種世界首創不二價的商業手法,遂成為後來創立的吳服屋之典範,明治年間稱為「吳服店」。岸田吳服店即沿襲日本「吳服店」的商法傳統來基隆開店。毋論是建築物或吸客力,可以說是基隆極為亮眼的焦點。
再回頭來看這一幀老照片,磚造建築集中在右側,在它正對面的一棟,有拱形騎樓和拱窗,這是台灣老街最普遍的工法;岸田吳服店則採長形窗,弧形收頭及石柱,更有設計感。圖像左側大都仍是木造街坊,但是商店櫛比鱗次。當年這一帶住著很多日籍人士,所賣的商品也是日本人需求的品目。
日本人在基隆大都屬社會上流階層而非勞工,義重町也比較接近「日本人町」的型熊,商店厢客大抵倾向绅士淑女,因此所賣的東西自然與「台灣人町」大不同。
照片中的馬路看不到車輛,可見汽車尚末普及,倒是路邊出現的人力車和腳踏車,方是基隆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義重町有商家店招,但是不多,這也與「台灣人町」經常大拉拉地掛起看板,使得一條街頓成擁擠,當屬台灣人愛熱鬧的審美心理。
義重町的鈴蘭路燈和電柱,最後相交於路底的透視法構圖,是所有街道風景明信片的樣板。請留意左邊電線桿,橫竿較長的是電報、電話線;右邊短橫竿的才是家庭電燈和電器設備專用線電柱。照片上義重町盡頭有山羊山擋路,當時是鑽隧道通過的,今已炸開闢為中船路。
今天基隆義二路與信二路交叉口的轉角處,日本統治台灣的年代是一家百貨店,叫做「岸田吳服店」。這幢建築物現在仍立在原地未更動,只是歷經數度轉手,戰後有過經營伍中行、小上海酒家或婚紗店等不同的商業類型。它是一九一0年代基隆紅磚期建築唯一碩果僅存的經典作品,同時期的基隆驛和基隆郵便局等皆迭經改建,紅磚與白泥是主要特徵,只是三角形屋頂女兒牆毀損剝除,其餘立面壁體沒什麼改變。
昔日岸田吳服店 / 約1930年 (圖片來源:臺灣記憶) |
刊頭圖像是日本時代的老照片,其實是半官方機構出版的宣傳明信片,為展現統治的建設成果而發行。基隆築港工程帶動人口驟增,基隆也開始進行都市計劃,闢出棋盤式馬路,規定街屋要有騎樓(亭子腳),街道兩側埋設下水溝及自來水管,更重要的是樹立電線桿和路燈。義二路彼時稱「義重町」,是基隆都市計劃的模範街道,所以選中義重町街景做為風景明信片的要角。
義重町的最亮點就是「岸田吳服店」。請看三角形女兒牆牆面的大「キ」字,即「キシタ」(岸田)取頭一字作代表。為什麼稱作「吳服店」?據説是古代魏蜀吳三國時代,日本與吳國有貿易往來,從吳國傳來的高級布匹料叫吳服,直到江戶時代凡專賣和服布料的賣店,統稱「吳服屋」。
台北「新光三越」是與日本「三越百貨」合資的大型百貨公司。「三越」早在十七世紀中葉就創業了,原名「三井越後屋」,當江戶時代中後,吳服(和服布料)在庶民階級間開始普及之際,三井越後屋在江戶(今東京)開業,非僅賣場大,且實施不二價,近代以還轉型為百貨店,並縮寫更名為「三越百貨」,持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歴史。
這種世界首創不二價的商業手法,遂成為後來創立的吳服屋之典範,明治年間稱為「吳服店」。岸田吳服店即沿襲日本「吳服店」的商法傳統來基隆開店。毋論是建築物或吸客力,可以說是基隆極為亮眼的焦點。
再回頭來看這一幀老照片,磚造建築集中在右側,在它正對面的一棟,有拱形騎樓和拱窗,這是台灣老街最普遍的工法;岸田吳服店則採長形窗,弧形收頭及石柱,更有設計感。圖像左側大都仍是木造街坊,但是商店櫛比鱗次。當年這一帶住著很多日籍人士,所賣的商品也是日本人需求的品目。
日本人在基隆大都屬社會上流階層而非勞工,義重町也比較接近「日本人町」的型熊,商店厢客大抵倾向绅士淑女,因此所賣的東西自然與「台灣人町」大不同。
照片中的馬路看不到車輛,可見汽車尚末普及,倒是路邊出現的人力車和腳踏車,方是基隆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義重町有商家店招,但是不多,這也與「台灣人町」經常大拉拉地掛起看板,使得一條街頓成擁擠,當屬台灣人愛熱鬧的審美心理。
義重町的鈴蘭路燈和電柱,最後相交於路底的透視法構圖,是所有街道風景明信片的樣板。請留意左邊電線桿,橫竿較長的是電報、電話線;右邊短橫竿的才是家庭電燈和電器設備專用線電柱。照片上義重町盡頭有山羊山擋路,當時是鑽隧道通過的,今已炸開闢為中船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