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基隆故事】看老照片說故事--田寮河

資料來源:《哨船頭街報》第15期

文:哨船頭街報編輯小組
圖:哨船頭文化工作室


  基隆的「田寮河」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運河,古早的名稱是「田寮港」,即使是今日,大多數的在地長者仍習慣稱她為「田寮港」(漢人閩南語「河」慣稱為「港」)。她是從源頭槓子寮一路迤邐流經信義區、仁愛區至中正區的基隆港入海。

  最早田寮運河的開鑿工程是在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期,是基隆港築港工程的一部分。日據時期於1899年展開基隆建港工程,因田寮河流經市區,地勢低下。每到兩季常積水成災,因而在1907年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填埋地勢低窪區與海面成為新市街土地,運河兩旁也成為日本人聚集居住的地方,河水清澈,魚蝦豐富,更是划船競技的好地方。


  光復後,台灣自六十年代起,經過土地改革與政府鼓勵投資,逐漸的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各項建設快速發展,經濟開始起飛。爾後的十大建設加上越戰爆發,美國向台灣購買物資,此時台灣的各項發展一片欣欣向榮,各項材料需求殷切。


  上圖這張1970年代田寮河照片,河面兩側浮滿了大原木,只餘河道中央可供船行。這眾多的木頭都是從東南亞進口準備加工用的原料材──柳安木,因台灣原生種的高級槍木、杉木等…被日本人砍伐殆盡,運送回日本。因此建材加工等原材料只能靠進口。當時田寮河上成排飄浮的原木,是基隆人四、五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至於為甚麼原本要泡水?有人說是為了避免木材乾裂受損,防止蟲害,而且油脂豐富的樹種,可藉由泡水來延長保存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