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萬丹萬惠宮


媽祖拿炸彈紀念碑:中華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盟軍飛機不斷來萬丹空襲轟炸,在二月二十日(農曆正月初八日星期二)上午十一時左右投下此枚重達五百公斤、威力強猛的炸彈,落於人口稠密萬惠宮旁,直衝破十一層屋壁,在李同益先生族親粗糠間內豎立著,全端賴媽祖顯靈拿著炸彈並且止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神像的雙手斷指無法黏接,及德高望重老一輩的親眼目睹,都是明證。為此特立精神堡壘以資紀念。



萬丹萬惠宮修建落成誌慶文

  本宮肇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惟乾隆二十九年據鳳山縣誌曾有萬丹天后宮,乃本宮之前身也。嘉慶二十五年,李增選先生募集信眾捐資興建天后宮,始奠其基,今本宮猶存之鎮門石獅,係當時之古物。
  光緒十六年,李文學先生發動信眾重修,廟貌規模擴大。迨民國十九年,時任萬丹庄長李南先生號召信徒再次修繕,聘請名師精細琢,並擴建規模,富麗堂皇之廟堂益增光彩宏偉。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翌年成立萬惠宮管理委員會,公推李瑞文先生為首任主任委員,許謀先生續任第二任主任委員。民國四十九年,李子毓先生續任第三任主任委員,任內重修內殿,亦有建樹。
  民國七十二年,為健全管理委員會組織,乃召開信徒大會,推舉李德銓先生擔任第四任主任委員。李主任委員到任後,鑑於廟堂歷盡滄桑,壁柱剝落,於是有全面重修並擴建大廟堂之議。消息傳出,信徒響應熱烈,幾經協商,乃決定擴大修築。惟正著手進行之際,發現本宮自開基以來歷貳百餘年,未辦產權登記,幸賴李主任委員及前總幹事李清列先生為維護廟產,乃多方奔走搜集相關資料,費盡艱辛,於民國八十年以萬惠宮名義完成產權登記艱鉅任務,旋即籌備擴建工作。民國八十二年,兩度召開信徒大會,研議擴建事宜,經全體信徒熱烈贊成,乃擇吉鳩工興建,前殿及兩側廂房均予擴建,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竣工。於是巍峨宏偉、金碧輝荒之廟堂煥然一新,信徒讚頌。
  本宮位於萬丹鄉地理中心,為首善之區,前收泱泱淡水,後依蒼蒼武山,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本宮管轄跨越萬丹、竹田兩鄉,萬丹三十庄、竹田六庄,共三十六庄,信徒眾多。奉祀天上聖母為主神,平時香火鼎盛,神威顯赫,為萬丹鄉民信仰中心,永為精神寄託之地。
  據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機轟炸頻仍,某日有一顆炸彈直落本宮,炸彈威力強大驚人,穿壁斷牆,震撼地方,惟仍完好如初,未見爆炸,非但廟堂絲毫未受損壞,附近居民亦安寧如常。此一奇蹟鄉民咸認為天上聖母發揮神威,庇佑百姓所致,使鄉民益信天上聖母神靈威赫,更使信眾堅定赤誠敬仰之心。
  本宮天上聖母神威遠被,每三年一科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日舉行遶境三十六庄,聖母聖駕所到之處,信眾莫不備卓盛饌香案,虔誠膜拜,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今擴建重修工程已大功告成,神靈安奉有所祈求,天上聖母神恩廣被,信徒蒙沐佛光,社稷安寧,生活求臻佳境,是為之文以為誌念耳。

主任委員李德銓 敬題
黃昌臨 撰文

萬丹萬安古地




沿革

萬丹的土地公廟據「鳳山縣誌」記載:「乾隆六年即公元一七四一年,由李殿建於萬丹庄福德祠,同治十年李九朝修」。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開通一八五線道路,「大正十四年萬丹士紳李士新先生」將福德祠由原廟址搬到目前位置,其用意是為了擋路沖,以護佑萬丹街子民合境平安,生意興隆,剛好此段商店家就是早期先民拓殖萬丹的「街呢」,所以土地公廟的木匾才書寫「萬安古地」,萬安村是目前行政區域調整後的村名,其實應該是「萬丹街」的古地區「街呢」的平埔族話就是「萬丹」簡稱,它是代表市集買賣交易的地方。廟務後來由王黃鑒、李萬進二位先生管理「萬安古地」,民國五十四年李萬進重修,民國八十五年由郭慶武管理廟務,簡安溪、盧清太、李榮城在旁輔助。民國九十二年郭慶武先生發起成立「萬安古地」管理委員會,由許登山擔任第一屆主任委員。「萬安古地」廟產自開基以來均未辦理產權登記,許登賢在管理委員會的託付之下,經多方奔走,終於在九十四年完成產權登記,廟務在許登山、許登賢兄弟的管理及眾委員無私奉獻下,使「萬安古地」福德正神神威遠庇,日夜庇佑巡狩鄉內子民,合境平安,生意興隆。 
重建概述:護佑萬丹子民的「萬安古地」自開基以來,雖歷經多次整修,但因年代久遠廟宇老舊,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八日終於不敵卡玫基颱風所帶來龐大雨量而塌陷,因此福德正神暫奉在李萬益住宅內,於民國九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召開信徒大會討論後,決議拆除重建,並授權重建委員會負責重建工作,重建藍圖在洪坤鎮建議透過鄉土藝術家李太豐的描繪,經請示「伯公」得到三聖杯而定案,用地在戴明安和潘保月代書的協助下完成合併及鑑界。於民國九十八年三月七日公開開標,由李龍誠得標,於民國九十八年三月九日農曆二月十三日動工興建,在興建之中經過委員會提議安奉「文昌帝君」,經請「伯公與文昌帝君」三聖杯同意,前往台南市「祀典武廟五文昌帝君」引香火安奉。

萬丹萬泉寺


根據文復會考證,萬泉寺的石鼓、石材,全台僅二對,另一對在澎湖天后宮。
資料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重建萬泉寺碑記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農曆二月二十日興工


  聖人以神道設教,蓋所以一黎庶之意志,變黔首之性情,明以因果善惡之治理,濟乎禮儀刑法之弗及,其功亦大矣哉。
  本寺建於清乾隆卅九年間,鳥輦翬飛,頗盡輪奐之美。恭祀玄天上帝,洎乎神明廣佑,降福禳災,威靈丕顯,鎮惡除邪,固曾極金碧輝煌之盛,香火鼎熾之誠也。道光五年,寺垣斑剝,椽瓦摧頹,鄉紳醵資修葺,寺貌煥然一新。光緒十一年間,以兵燹故,經始失時,遽告圮塌。所遺寺產腴田二百餘甲,由鄉紳管理之。
  光緒廿一年,日人據台,習商鞅徙木立信故智,諭民自樹土地標幟,作整理地籍依憑。民莫之信,然一夜之間,果貧者富而富者貧矣,是故寺產流失十之八七。迄民十四年間,歸李朝慶居是接管時,已賸土地三甲九分餘矣。
  民卅四年秋,台灣光顧,全民雀躍,有志之士議復舊觀,無如通貨膨脹。越四年,復遭幣制改革,原存台幣十萬餘元,以四萬兌一節算,僅新台幣二元有奇,難有作為,且茲事體大,襄助乏人,於焉懸寢。
  民四十四年夏,萬丹鄉民代表會議將寺產半數移建萬丹中學禮堂,餘充興築本寺紀念館及小公園之需。其興學立民之心良苦,獨萬對深不謂然,堅主原物歸宗,維繫善信,遂動員信徒六百餘眾連署反對,並籲請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屏東縣支會汲援。理事長釋圓融大師、常務理事陳恭炎居士、顧問傅紫真居士,即集商研議,僉謂荒廢寺廟財產苟非地方自助團體為之管理,地方官署僅得根據其監督職權代為管理,不得遽予處分。本寺固已荒廢,要自日據以還,寺產管理人從未變更,然則依法地方官署自無權過問。教育重要,宗教亦難置希夷。爰由圓融大師與上級教會聯繫,陳恭炎居士時為台灣省政府參議,向有關機關折衝,傅紫真居士綜理案牘,萬對則陪同釋陳兩氏僕僕風塵。
  民四十四年秋,乃蒙台灣省民政廳函達屏東縣政府,不得處分寺產。無何,屏東縣佛教支會召開四屆一次理事會,通過組織本寺籌建委員會,推李朝慶居士及萬對專主其事。果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民四十五年仲冬,奉民政廳核准本寺重建。承各地善信熱信贊翊,越明年季冬,本寺大殿於焉落成。翌年八月,集信徒於本寺鳩資續建,前殿亦告厥成。
  夫萬對跋涉募化,旨在奉揚宗教,勸世向善,固不敢必其小成而自詡也,謹泐貞珉,以俟後之來者。是為記。
 
萬泉寺團體會員代表 邱萬對 立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麟洛鄭成功廟





麟洛鄉鄭成功廟重修誌

  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開台聖王部屬管糧官徐俊良 ,為兵農政策,配合大陸大批農民來台,率部份移居本地墾居,在下天燈(即今麟趾村中華路文化街)徐家屯設置公館,上天燈(即今麟頂、麟蹄村)現在中央福德祠,設置集會所,前面左側天燈台即惟一古蹟,係開墾期間,為農民夜歸標示燈。最初以竹竿吊燈,後改木柱,以至演變成現在的水泥柱日光燈,的確惟一懷念先人開墾的精神堡壘。
  集會所原先奉祀觀世音菩薩,第一任管理人徐慶垣等當時老先輩於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發起新建土磚、紅瓦、燕尾邊棟的華麗廟宇,經當時鳳山縣通譯官范恩郎力薦,奉祀民族英雄鄭成功,於光緒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壬戌日)落成陞座,並將徐俊良所奉祀延平郡王神位牌移位於此供奉。自此春祀祈福,登席酬宴庄內長工,以後社會逐漸繁榮,作長工者減少,轉為敬老,宴請六十歲以上壽星並贈送紀念品,迄今約二O年久矣。秋嘗酬神納福,且求合境平安,並承蒙老輩黃春星、戴春郎、馮阿五、陳阿財、邱添秀、李庚郎等相傳住持早晚供奉維護,香火延續功勞不淺。
  第二任管理人馮安德發起於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新建廟宇於現址,歷經四年,于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歲次丁丑三月二十二日(時值日據昭和十二年)落成,起醮迎神賽會熱鬧巡庄,開台聖王陞座,三山國王陪座,東側五穀神農先帝,西側鄭母娘娘田川氏,東廂孔聖先師,西廂觀世音菩薩,有所奉祀。
  至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歲次丁亥五月五日由徐達三等鄉賢發起創設鸞堂,名稱開名堂,加奉祀玉旨,玉諭真君,三恩主即孚佑帝君、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再加玄天上帝,乩鸞施方濟世,勸化向善,設立圖書館,書香桑梓,贈獎學金勵志學子,奮發圖強,贈慈善金與急難救濟貧民。
  首先感謝先賢,承先啟後創始奉祀開台聖王,賦予後輩有機緣,識英雄,設鸞堂,集會禮拜懺悔,作公益慈善修行得略盡綿薄。本廟宇已經歷經五十餘載,此間易數位管理人,第三任馮信麟,第四任邱連輝,第五任徐守銘,第六任廖添壽。
廟宇終於民國七十年秋(一九九O)披露屋簷崩塌,同年二月曾經堂會決議依照原樣重修,經耗資工程費玖佰叁拾萬元,費時四年分段完成修繕,感謝四方善信大德,慷慨解囊,方有此莊嚴華麗廟宇呈獻,鈞求簡介,特立此牌永誌留念。

麟洛鄉鄭成功廟修建委員會撰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歸來慈天宮






天上聖母聖蹟暨慈天宮興建淵源

  天上聖母(媽祖林姓)世居福建省莆田縣湄州島,父名愿,五代時官至都巡檢,母王氏夢大士賜丸吞之而娠遂誕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廿三日。生有異稟極其孝道與博愛精神,就塾讀書即解奧義,喜禮佛,於雍熙四年丁亥重陽節,昇化後常顯神靈救人於海上,漁民皆得其庇,故咸尊為海神,立祠奉祀。
  吾台居民,多來由閩省,故對聖母之信仰,歷久不渝。本地方亦自前清時代即由先人以特殊捐建慈鳳宮 (屏東媽祖廟) 迄今世代信仰,祈求地方繁榮,人民安泰。蓋二次世界大戰,我地方雖遭轟炸而無生命財產之損,況且戰爭結束,本島重歸祖國,地方得漸發展,斯故由於賢明政府正確措施而亦不無仰賴聖母所庇佑也。
  邇來地方人士有感受此神恩,必須竭誠圖報,爰集有志發起共商建廟事宜,嗣承眾信贊同,並選委員組成慈天宮興建委員會辦理募捐及籌建事項,自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起至民國五十五年四月十一日 (農曆三月廿一日媽祖誕生一千零七年) 辰時乃告落成,聖母入廟,爾後不惟信儀俾所瞻仰,而善信謁拜進香更得利便。
  本宮自籌建至落成,歷時一年五個月建費貳拾玖萬元,O蒙各界人士慷慨資助勵策善導,感激至甚,眾力易舉,素願早償,特立此碑紀念。

慈天宮興建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