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長治番仔寮義勇恩公廟





番仔寮義勇恩公廟沿革

  行仁之謂義,奮義之謂永;恩公者,捨身護庄之十八壯士也。
  康熙克鄭後,臺地擾攘,思明覆清,械爭分類,變亂紛乘。或即道光十四年冬,驚傳流民冒義軍之浩,自東北方將來圍滅本庄,庄中頭首乃遣人分往諸鄰乞援,並定守土禦敵之策。時有府城北門郡好漢十八名,正在庄裡幫傭,日撥土豆、夜剟番薯;見我庄丁少惶遽,勢極危殆,因激豪情,願任禦侮之先鋒;旋於庄東北(今活動中心前),截刺竹叢,上搭望高寮以偵伺之。十月初三日,犯敵來襲,恩公等浴血力戰;中有一目瞽壯士,未克赴陣,亦登望高寮擂鼓助威。終以寡不敵眾,十七弟兄殉義矣!該目瞽壯士依舊鼓聲震天,高呼:「呷伊衝!呷伊拚!贏喔!贏喔!」敵人尋聲登寮刺之,斬其首,而身不傾,手握鼓槌,推之亦不倒,敵人大驚走之,而老埤、杜君英等庄援兵復至,舉庄竟蒙得全。
  庄眾湧至望高寮,壯士凜然威立,莫有敢移動者。諸老燃香禱曰:「壯士等捨身救庄,深恩難報,願每戶壹丁,錄名為嗣子。」穆立如故;復禱曰:「願為起造廟宇,萬代香煙不墜。」遺體即攲倒。原廟起於舊庄之北,約今國校西南隅大路之南水溝旁,為闊嘴間之土結厝,旁有二巨榕樹,中隔林投溝道(今之大路也),疑即恩公等捐軀處,而遺體則或安葬於其北側塋地。靈感浩蕩,父老云:犯徒有潛越者,必疾首腹痛即走,尊之曰:十八義勇恩公。
  日治時為闢建軍路,廟在必拆,日警見義勇為之名,問故實於庄老蘇萬,感佩不已,特將路基偏移,以全忠靈。其後年久老舊,民國十九年(昭和庚午),由吳上、張萬盛等倡議,移廟宇於路北;民國五十五年(丙午)復加整修,即我輩所知,英魂所託,學園長伴,出入囑望,番仔寮庄義勇恩公廟是也。
  約光緒之時,冷水坑庄某刺竹叢下,夜暮常見有赤光自東方來止。又有晚歸路過者,聞戲語聲謂:「返來咱番仔寮啦!佇這兒無通吃!」尋而未見人影,庄民驚異,因約膽壯者往視,見一包香火袋掛於雞角刺上;請示其庄清水宮三代祖師,諭之曰:「此乃番仔寮庄義士回鄉路過,與本庄有緣,宜奉迎禮祀。」即其地香案立祠,斯九如鄉冷水坑庄東營軍之緣起。父老云:「香火袋係本庄農民劉龍江等,往冷水坑落廍領蔗車,攜佩護身所遺留,蓋天意也。」初其庄以十月初二日祭拜,某歲,有灌水老農夜憩廟旁,聽廟中言道:「明日趕早返番仔寮。」醒後與眾議曰:「來年改十二月初四日祀之,則神靈將由番仔寮趕歸本庄矣!」眾人稱妙。至今冷水坑禮祀恩公,晚我庄一日,其故在此。
  嗚呼!古訓有不朽,立德居首。若恩公德行者,亦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矣!而十八名諱,竟莫之傳;其故里室家,莫之能祥;其埋骨之所,亦莫之能明;思之寧不愴然!今拓路成案,廟在拆遷之列,因預卜吉地改建於今址;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四日吉時動土興工,承包於李龍成先生規劃成見,至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四日吉時圓竣落成。堂宇偉奐,肅穆莊嚴;為載鴻德,垂示萬代,謹誌此文。頌曰:

雲山兮蒼蒼,天路兮茫茫。
神靈歸來兮,長祐我鄉!
壯士義行兮,萬古流芳!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高樹榕堂福德祠





東振村沿革紀念碑

一、命名:本村舊名為老莊,後改稱東振新,為本鄉最早開庄之村,光復後與東興分村,仍襲舊名為東振。

二、沿革:先民來自廣東梅縣、蕉嶺一帶。乾隆二年七月,客籍人士杜君英先生因參與朱一貴反清之役失敗之後,帶領楊梁葉賴何徐鍾黃廖曾邱等十八姓夥房,由里港武洛遷來。初居於鹽樹村公館新庄,當時有走上走下不知新庄鹽樹下肢說法。八十餘年前,由於村莊被水沖失,遂遷至東振新庄。建庄時築有東西二大柵門及南北各一小柵門,並在西柵門建一土地公廟 (福德祠),由十八伙房輪流年祭。後來洪水再為患,部份居民不得已遷至高樹下,或大車路 (現在之高樹)、長榮一帶,逐漸發展成為現在之各村 (泰山、南華、廣福、廣興除外)。

三、居民:本村居民大部份為客籍,以務農為主,與東興村之淵源最深,以梁、楊為大姓。民國四十三年,大陳義胞遷入本村 (第二新村),以從事漁業及碼頭工為主 。

四、境界:東界東興,西界東振新堤防,與美濃鎮為鄰.南界鹽樹村,北界東振新堤防大埔村。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佳冬塭仔慈慧宮





慈慧宮沿革

  慈慧宮位於佳冬鄉塭豐村,俗稱「塭仔」。主祀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塭仔西北接林邊溪出海口 (舊名新打港) 水深數丈。清朝初期大陸 (唐山) 船舶來往頻繁,先民渡海來臺墾土耕殖,為求舟車平安,耕殖順利,乃恭請觀音佛祖及天上聖母金尊,隨身供奉於家中朝拜。嘉慶元年 (西元一七九六年) 歲次丙辰年間,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奉旨降臨點撰鸞乩、傳授道法、靈感救世,安維塭仔境域,迄今已達二一五年神佛史誌。
  嗣後觀音佛祖、天上聖母慈悲,神感顯赫,庄民有求必應,信眾感仰恩惠,迺起建廟供奉。當初庄民廖落,暫以茅草、竹籬築造尊奉,爾後人戶益增,神佛威靈遠播,應求必達,普濟蒼生,指點迷津,神威再現。
   (西元一七九六年) 歲次戊申年,明治四十一年,因信徒愈眾,香火鼎盛,有感於草茅格局狹隘,信眾乃決議新建廟宇。並由神明指示由葉呆鐵爐主負責重修大任,改以𥑮硓石築建。修建期間,因經費欠缺,四面牆雖已砌起,但屋頂卻無經費繼續施工,導致工程停擺。工程一波三折,數年後廟內生長一欉朴子樹,於是流傳一句諺語「塭仔老大,吃肉相取,做事無賴,做事憨呱呱,有廟底無廟蓋,廟不願起放著發朴子」。當時適逢庄中有一位信眾郭老里先生 (郭永得祖父) 因經營北部鴨蛋生意致富,慷慨讚主爐主葉呆鐵完成所有任務,經神明指示署號「慈慧宮」。

  時間輾轉一甲子,經風雨摧殘,因𥑮硓建築維修不易,信眾開會決議,拆除重建慈慧宮。時任爐主吳金樹乃召集地方賢達,推選李再得先生擔任重建主任委員,決議以磚瓦第二次重建慈慧宮,並於 (西元一九七五年) 民國六十四年歲次乙卯年完成入廟安座。三年後 (民國六十七年) 塭仔地區因養殖業興盛,地層普遍下陷,導致廟內每遇雨期即積水嚴重,信徒乃商議升高地基,因瓦牆樑柱不堪施工震動,導致屋頂傾斜遇雨即漏且頗為簡陋。民國九十六年初,信眾為答謝神明造社恩功,經庄民協商,並召開信徒大會,一致通過提案,決議第三次重建慈慧宮。由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合駕點定廟宇格局,擲杯選出郭永得先生擔任重建主委乙職,隨即成立重建委員會,負責重建事宜,且聘任知名廟宇設計師謝金城先生擔任著手規劃,以RC結構為主體設計,同時進行募款重建經費,於民國九十六年 (西元二OO七年) 戊子年農曆九月十九日吉時奠基重建廟宇工程。興建期間,巧遇八八風災來襲,而暫停建造工程數月,庄內信眾有感於工程不能長期停頓的壓力使然,在郭永得主委領導及王啟敏議員全力協助,全體委員不辭辛勞及各界仕賢,庄民信眾,熱忱慷慨捐金贊助,建廟工程前後歷時五年,克盡全功,實繫之於天佑人助也。如今廟貌璀璨,樓宇連雲,堂構磅礡,氣勢宏偉,金碧輝煌,乃靈驗聖地,神仙桃園。經全體委員向神明請示,觀音佛祖降筆擇定民國一百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吉時神佛入廟安座盛慶,竣成壯觀,矗屹南天,香菸鼎盛,爰以碑誌。

西元二O一二年歲次辛卯年葭月吉置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新埤餉潭北普宮




餉潭北普宮重建沿革碑誌

北極玄天上帝降生隋朝開皇元年甲辰歲三月初三午時於湖北省,距今已有壹仟肆佰零肆年。明末清初播遷本省,興居台南武當山約參百餘年,後分居港東中里新厝仔庄,即現下之萬隆東南方堤防附近奉祀。因天災地變,被洪水流失,居民四散,移住各地,部份誠信村民將該神像共迎請到現住之餉潭 ,恭奉聖德宮,已有近百餘年之歷史。因神威顯赫,救世萬民,香火鼎盛,本村信徒感謝神恩再造,籌建北普宮,自民國七十年國曆一月十五日(農曆十二月十日)大興土木,至民國七十三年國曆十月十七日(農曆九月二十三日)竣工,村民合作,如撰定歲次甲子年菊月吉日(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子時)落成大典,恭迎北極玄天上帝、普庵祖師、五龍君等各神聖,祈求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高樹慈雲寺





慈雲寺記
夫鄒魯之教,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布在方策之政國。其山川社稷,民風有向,而攻乎異端之述。迨秦焚書坑儒,於是有漢擁佛代興焉。況佛門宗旨,奚如妙心六合,造苦海津樑。數千年來,今古民心向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故三乘之經綸,能不生不滅;亙十力,無去無來,開悟三千大千世界。且當今叔季之秋,更端倚燃燈古佛普照十方角落,使天下萬民穆穆雍熙者也。
  索本尋源,高樹鄉慈雲寺之由來久矣,追維大清光緒甲申之秋,疫癘而侵犯民間,朝乾夕惕。當時先賢志士為求神佛錫福降祥,遂跋涉風塵,向大崗山超峯寺迎請觀音菩薩駕臨,分香恭拜。百年間,堯天舜日。民國丁酉年,有前任鄉長溫暮春暨前任堂主張增添兩位士紳熱心奔走桑梓,募款重修殿宇古式廟貌規模。又於壬子年建築門樓臺座,聳然壯觀,況佛教宗旨廣渡眾生,指迷津而登鷲嶺,超苦海而脫紅塵,慈悲濟世,使天下萬民應知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法門,遠離顛倒夢想也者,繼往開來,種菩提根源,比舍利子垂千秋萬古民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擁護禪門,川流不息,以為記,並贊曰:

雲蒸霞蔚 大武蒼蒼
禪門巍峨 經韻悠揚
莊嚴三寶 恩被十方
萬民共沐 海表霑光
頹風挽轉 兆之禎祥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萬巒佳佐佳和宮






屏邑佳和宮沿革

  本宮創建於清乾隆末期,距今二百載。初建廟址,於今宮前窪地,宮舍簡窳,奉祀李府千歲。道光癸未年,洪水氾濫,廟宇流失而神像泰然。當時地方士紳,有感威靈顯赫,群議擇址建廟。經卜問示以現址建宇最佳,然此地係一翁姓富豪所有。翁老以其欲建風水,堅不割讓,眾大德頻與商議,乃曰「除非千歲剖腹流腸而無傷」。眾大德遂禱祭神靈,擇良辰而履斯事,乩童肚破腸流而無恙,翁老感信,遂捐贈所有,僅求子孫不匱糧餉足矣。
  既有吉地,眾士紳乃奔走募集,於今康樂台處重建殿宇。道光丙戌年廟成,香火不絕。咸豐庚申年冬,增其舊制,前後備然。同治甲子年建成典禮,香火益盛,燦然為縣內之大觀。宣統辛亥年間,洪水復來,前殿盡沒,後殿則安然存焉。眾人有感水患,遂於民國元年籌資興建堤岸,而佳佐管轄善男信女,自動協幫,並重建廟宇。民國六年廟埕,巍然聳峙,金碧輝煌,並舉行建醮大典,大總理佳佐沈元順至此神威遠播。此後,歷經戰亂,盟機數次轟炸,均無損一毫。光復後,香火不衰。由於年久失修,棟樑腐舊,牆瓦剝蝕,已不復昔日景觀。迨民國五十三年,地方有識之士及善男信女,咸認宮宇有重新葺修之需,再度集資匯力,拆除舊廟,重砌殿宇。
  歷十二寒暑,至民國六十五年秋,新廟成,並舉行三朝祈安清醮大典。至此,規模燁然大備。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長治番仔寮惠迪宮






重修番仔寮惠迪宮碑記


  本宮主神北極玄天上帝,金身原係高永記祖先所奉祀,明季在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間開光點眼,距今三、四百年矣;明末清初,高氏先祖將金身用匣籮攜荷渡臺,卜居番仔寮舊庄東,安奉於所經營之糖廍內;蒙祐先民,普承崇戴。乾隆中以世局變異,高家擬停廍遷往隘寮,神諭示准父老之請,願留鎮本庄。福澤益施,香火迷盛。約嘉慶、道光之際,乃籌資鳩工,起造大廟,賜名曰:鳳雅庄惠迪宮。此本宮之肇基也。
  同治時,有來庄打工之北路人跛腳趁仔,宅居王番家;隨行奉祀護身神明太子爺金身乙尊,源自唐山大苓庄,善濟黎庶,名聞遐邇。既念眾信之虔,賦歸之時,將金身獻出。後隨王番子王榮波徙居犁頭鏢,諸老因禮祀路遙,懇請迎回,奉於本宮,即中壇元帥是也。
  咸豐、同治水患嚴重,舊庄居民漸移後壁園現址,金身亦暫蹕新起廟壇內,今聯合活動中心、原古榕樹東南。此或光緒初事也。洪澇屢氾,舊庄淹沒,原廟則安然矗立南北巨流之間,咸稱神焉!水患幸平,庄亦興復,本宮原址重修,民國乙丑歲竣程禮醮,吳上等為主事者。
  尋阿里港迎請北港媽祖南巡祭水,而慈雲蒞我庄,取吳春藤為乩童,降懿曰:吾乃北港三媽,出巡過庄,將來保祐番仔寮。父老感悟,約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迎借金身駐宮朝拜。民國丁卯秋,頂頭園大水,漂來古樟乙株,遵懿選為金身,慈相如之。斯北港三媽祖翼輔本宮緣起。
  溯本庄開闢以來,幾三百年矣,歷經水患、械爭、匪亂,而生靈蒙全,舉庄得安;復遭皇民化,毀像滅神,竟威儀不失,原廟屹然。草萊野地,蔚為溱薈聚落,寧非我神之默祐哉?而星移物換,廟成迄今已半百寒暑,赧其圮陋,和足以彰信?乃議重建,推趙從藤等主之。醵緣金,募能匠,諸多奔勞。自甲寅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動土興工,至庚申年三月初三日丑時竣事放門;復雕裝大金身八尊,為鎮殿寶相。正是宏宇巍奐,威靈赫濯,足垂萬世之崇仰。

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年孟春之月初三日建廟委員會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長治崙上福崙宮





福崙宮宮誌序

  夫溯自民國卅年間,正值對日抗戰,烽火漫天,災厄遍野,黎民疾苦。斯時也,有鄭阿逢先生蒙神明感召,恭迎中壇元帥三太子金身自台南州,安奉於鄭天德先生住宅正所。自是,三太子威靈顯赫,有求必應,出村民於迷津,度災黎於危厄,香火日益鼎盛,尤以每逢九月九日三太子聖誕,祝禱者益眾,遂有建廟之議。是時有邱連榮、林天壽兩位賢老,面請李安心村長召開村民大會,初次達成建廟之共識,旋即著手覓地。適有本村耆老邱珠連、邱長珠昆仲,喜捨慨捐土地貳百餘坪,供建廟用,於是民國卅四年,推請邱連榮、林天壽兩位前輩領導建廟工作。興建期間,全村善男信女莫不出錢出力,熱烈捐輸,廟能順利建成。新廟落成,即奉迎鄭宅三太子金身入廟鎮祀。
  當時之廟籍以鑾堂方式管理,首任堂主林天壽先生至五十年,嗣後由邱開達先生轉任第二任堂主,並自籌經費興建廂房。其後改為管理人制,首由管理人鄭招省先生擔任,並由邱能昌先生任堂主,直至七十四年,是年,胡樵基先生秉先人邱珠達等遺志,完納廟地歷年積欠之稅捐,於繼承土地所有權後,隨即移轉登記與福崙宮,為因應土地登記需要,乃將原管理人制改為管理委員會制,當時選出主任委員、查委員及管理委員二十三人。首任主委劉振興先生就職時,以恢弘之OO,宣佈六大建設計劃.隨即召開戶長及信徒聯席大會,共議建設方案,並推選執行委員五人專責推動該項計劃。爰民國七十七年在現址購地興建活動中心暨老人休閒中心,於次年則動工興建福崙宮。經歷四年苦心營造,一座金碧輝煌之福崙宮,終於民國八十二年二月竣工落成,翌年並舉辦長治鄉客家十三庄七朝祈安醮事。
  鑑於本宮已粗具規模,宮務負荷日隆,非原管理委員會所能勝任,乃於八十三年八月改組為財團法人組織,設董事十七名、監事三名,並由劉振興先生榮膺首屆董事長。至是本宮軟硬體建設於焉完成。
  回顧本宮創建過程,對整體計劃之推動,經費之籌措,並非平順,端賴劉董事長一本宗教家慈悲喜捨之精神,及其克服困難之毅力和膽識,始能團結全村善男信女,並廣結十方善緣,而終能完成不朽勳業。
  今緬懷先輩及諸方賢達,犧牲奉獻,默默行善之大德鼎力協助,創建本宮之偉績,特撫修本宮誌,謹為之序,並勒石紀念,至祈
  吾中華文化薪火永續
  福崙宮三太子香火鼎盛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是禱。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歲乙亥六月吉日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沿革

  本廟於乾隆辛未(西元一七七四)捐建奉祀,迨甲午水患草創斬安,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以故址重建,然後嘉慶十二年(西元一八O七)地方大利,前殿增高,肇建後殿,是年十月興工,翌年七月竣成,廟貌堂皇,地基較低,殊非安妥神靈而昭輝先烈。國王神威赫濯,水旱疾疫有禱必應,爰例年設祭,肩摩轂擊備極壯觀,日常車馬盈庭衣冠絡繹,洵宜踵事,增華莊重。
  日本帝國皇太子來台南巡茲土,庄民喜逢風雨順調年穀豐收,遂熱心捐款,前後兩殿昇高,左右廂擴建五尺,自民國二年正月廿四日興工,迄民國十二年菊月竣工,廟貌巍然壯觀,古色古香。總理鄭清榮率廿五位董事重建,倍極辛勞,深值感仰,嗣後歷經管理人鄭清濂任職卅餘年,創辦介壽幼稚園,推廣慈善文化事業,致使數甲田、畑、建地保留迄今,其功浩大。民國五十九年(西元一九七O),由藍漏蔭擔任末任管理人,民國六十年三月成立管理委員會,制定任期每屆四年,並當選首屆主任委員,九年期間改善廟務,完成東西兩廂一樓改建,設立圖書室、文康中心、長壽俱樂部。民國六十二年原式油飾前後殿及維護廟容頂上景雕。民國六十八年胡萬來先生當選第六屆主任委員,迄今廿七載,增購鄰地二筆建造神威壯觀牌樓及涼亭、圍牆、現代化廁所、二樓圖書室、兩座金爐及聖豐宮。
  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因前後殿木樑蛀蟲侵損倒塌,安全堪慮。爰經信徒代表大會議決由管理委員會拆舊重新籌建,以振神威,歷經三年有餘籌建,管理委員會日夜辛勞,善男信女熱忱捐款贊助,功德無量。
  擇定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入火安座,竣成慶典,巍然殿宇香火延綿,聳望屏東「三山國王廟」更加鼎盛,茲值厥成錄述來茲為誌。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第十一屆管理委員會
天運乙酉年葭月十七日吉置(西元二OO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萬丹萬惠宮


媽祖拿炸彈紀念碑:中華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盟軍飛機不斷來萬丹空襲轟炸,在二月二十日(農曆正月初八日星期二)上午十一時左右投下此枚重達五百公斤、威力強猛的炸彈,落於人口稠密萬惠宮旁,直衝破十一層屋壁,在李同益先生族親粗糠間內豎立著,全端賴媽祖顯靈拿著炸彈並且止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神像的雙手斷指無法黏接,及德高望重老一輩的親眼目睹,都是明證。為此特立精神堡壘以資紀念。



萬丹萬惠宮修建落成誌慶文

  本宮肇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惟乾隆二十九年據鳳山縣誌曾有萬丹天后宮,乃本宮之前身也。嘉慶二十五年,李增選先生募集信眾捐資興建天后宮,始奠其基,今本宮猶存之鎮門石獅,係當時之古物。
  光緒十六年,李文學先生發動信眾重修,廟貌規模擴大。迨民國十九年,時任萬丹庄長李南先生號召信徒再次修繕,聘請名師精細琢,並擴建規模,富麗堂皇之廟堂益增光彩宏偉。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翌年成立萬惠宮管理委員會,公推李瑞文先生為首任主任委員,許謀先生續任第二任主任委員。民國四十九年,李子毓先生續任第三任主任委員,任內重修內殿,亦有建樹。
  民國七十二年,為健全管理委員會組織,乃召開信徒大會,推舉李德銓先生擔任第四任主任委員。李主任委員到任後,鑑於廟堂歷盡滄桑,壁柱剝落,於是有全面重修並擴建大廟堂之議。消息傳出,信徒響應熱烈,幾經協商,乃決定擴大修築。惟正著手進行之際,發現本宮自開基以來歷貳百餘年,未辦產權登記,幸賴李主任委員及前總幹事李清列先生為維護廟產,乃多方奔走搜集相關資料,費盡艱辛,於民國八十年以萬惠宮名義完成產權登記艱鉅任務,旋即籌備擴建工作。民國八十二年,兩度召開信徒大會,研議擴建事宜,經全體信徒熱烈贊成,乃擇吉鳩工興建,前殿及兩側廂房均予擴建,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竣工。於是巍峨宏偉、金碧輝荒之廟堂煥然一新,信徒讚頌。
  本宮位於萬丹鄉地理中心,為首善之區,前收泱泱淡水,後依蒼蒼武山,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本宮管轄跨越萬丹、竹田兩鄉,萬丹三十庄、竹田六庄,共三十六庄,信徒眾多。奉祀天上聖母為主神,平時香火鼎盛,神威顯赫,為萬丹鄉民信仰中心,永為精神寄託之地。
  據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機轟炸頻仍,某日有一顆炸彈直落本宮,炸彈威力強大驚人,穿壁斷牆,震撼地方,惟仍完好如初,未見爆炸,非但廟堂絲毫未受損壞,附近居民亦安寧如常。此一奇蹟鄉民咸認為天上聖母發揮神威,庇佑百姓所致,使鄉民益信天上聖母神靈威赫,更使信眾堅定赤誠敬仰之心。
  本宮天上聖母神威遠被,每三年一科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日舉行遶境三十六庄,聖母聖駕所到之處,信眾莫不備卓盛饌香案,虔誠膜拜,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今擴建重修工程已大功告成,神靈安奉有所祈求,天上聖母神恩廣被,信徒蒙沐佛光,社稷安寧,生活求臻佳境,是為之文以為誌念耳。

主任委員李德銓 敬題
黃昌臨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