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長治番仔寮義勇恩公廟





番仔寮義勇恩公廟沿革

  行仁之謂義,奮義之謂永;恩公者,捨身護庄之十八壯士也。
  康熙克鄭後,臺地擾攘,思明覆清,械爭分類,變亂紛乘。或即道光十四年冬,驚傳流民冒義軍之浩,自東北方將來圍滅本庄,庄中頭首乃遣人分往諸鄰乞援,並定守土禦敵之策。時有府城北門郡好漢十八名,正在庄裡幫傭,日撥土豆、夜剟番薯;見我庄丁少惶遽,勢極危殆,因激豪情,願任禦侮之先鋒;旋於庄東北(今活動中心前),截刺竹叢,上搭望高寮以偵伺之。十月初三日,犯敵來襲,恩公等浴血力戰;中有一目瞽壯士,未克赴陣,亦登望高寮擂鼓助威。終以寡不敵眾,十七弟兄殉義矣!該目瞽壯士依舊鼓聲震天,高呼:「呷伊衝!呷伊拚!贏喔!贏喔!」敵人尋聲登寮刺之,斬其首,而身不傾,手握鼓槌,推之亦不倒,敵人大驚走之,而老埤、杜君英等庄援兵復至,舉庄竟蒙得全。
  庄眾湧至望高寮,壯士凜然威立,莫有敢移動者。諸老燃香禱曰:「壯士等捨身救庄,深恩難報,願每戶壹丁,錄名為嗣子。」穆立如故;復禱曰:「願為起造廟宇,萬代香煙不墜。」遺體即攲倒。原廟起於舊庄之北,約今國校西南隅大路之南水溝旁,為闊嘴間之土結厝,旁有二巨榕樹,中隔林投溝道(今之大路也),疑即恩公等捐軀處,而遺體則或安葬於其北側塋地。靈感浩蕩,父老云:犯徒有潛越者,必疾首腹痛即走,尊之曰:十八義勇恩公。
  日治時為闢建軍路,廟在必拆,日警見義勇為之名,問故實於庄老蘇萬,感佩不已,特將路基偏移,以全忠靈。其後年久老舊,民國十九年(昭和庚午),由吳上、張萬盛等倡議,移廟宇於路北;民國五十五年(丙午)復加整修,即我輩所知,英魂所託,學園長伴,出入囑望,番仔寮庄義勇恩公廟是也。
  約光緒之時,冷水坑庄某刺竹叢下,夜暮常見有赤光自東方來止。又有晚歸路過者,聞戲語聲謂:「返來咱番仔寮啦!佇這兒無通吃!」尋而未見人影,庄民驚異,因約膽壯者往視,見一包香火袋掛於雞角刺上;請示其庄清水宮三代祖師,諭之曰:「此乃番仔寮庄義士回鄉路過,與本庄有緣,宜奉迎禮祀。」即其地香案立祠,斯九如鄉冷水坑庄東營軍之緣起。父老云:「香火袋係本庄農民劉龍江等,往冷水坑落廍領蔗車,攜佩護身所遺留,蓋天意也。」初其庄以十月初二日祭拜,某歲,有灌水老農夜憩廟旁,聽廟中言道:「明日趕早返番仔寮。」醒後與眾議曰:「來年改十二月初四日祀之,則神靈將由番仔寮趕歸本庄矣!」眾人稱妙。至今冷水坑禮祀恩公,晚我庄一日,其故在此。
  嗚呼!古訓有不朽,立德居首。若恩公德行者,亦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矣!而十八名諱,竟莫之傳;其故里室家,莫之能祥;其埋骨之所,亦莫之能明;思之寧不愴然!今拓路成案,廟在拆遷之列,因預卜吉地改建於今址;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四日吉時動土興工,承包於李龍成先生規劃成見,至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四日吉時圓竣落成。堂宇偉奐,肅穆莊嚴;為載鴻德,垂示萬代,謹誌此文。頌曰:

雲山兮蒼蒼,天路兮茫茫。
神靈歸來兮,長祐我鄉!
壯士義行兮,萬古流芳!